高校信息素质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信息素质的功能与作用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5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质、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可以说,信息素质是现代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信息素质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素质。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必然和环境发生一定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信息素质决定着人与环境的信息交换能力,决定着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改造能力,决定着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质量。

1.3.1 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

毫无疑问,一个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他进入职业、融入社会以及文化环境都是一个决定性因素。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早已使人们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之中,准确而迅速地获取信息,充分而有效地利用信息,是生活在信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须具有的素质。

信息素质在当代科技迅速发展和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的环境下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个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着多样化的、丰富的信息选择。信息可以来自图书馆、社区、行会、媒体和互联网。越来越多的未经过滤的信息的出现使得它们失去了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另外,个人很难理解和评估以图片、声像和文本的形式存在的信息。信息的不可靠性和不断增加的数量对社会形成威胁。如果缺乏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大量信息本身并不能使大众从中汲取知识。无数事业有成者的事例和成功的经验里,无不包含掌握信息、利用信息所起的作用。信息素质已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

信息素质对于现代大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成为现代人才的必要素质,中国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要求大学生要具备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现代知识检索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运用信息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合理性和合法性,以及培养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将使其终身受益。高校必须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信息技能,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给人才提供不断发展的机会。

1.3.2 终身学习的需要

《布拉格宣言》已经把终身学习提高到作为一种基本人权的高度,并认为信息素质是有效地参与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和美国全国信息素质论坛联合召开了国际高级信息素质和终身研讨会,发表了《信息社会灯塔:善于信息素质和终身学习的亚历山大宣言》,明确宣称信息素质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的灯塔,照亮了发展、繁荣和自由的方向。

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知识的迅速增长和快速老化。在人的一生中,大学阶段只能获取所需知识的10%,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取,因此,人们时时需要“充电”,更新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以应对目前岗位的新要求和未来岗位的新格局,占得先机,捕捉机遇。终身学习可以有多种方式,最为现实的是在从事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学习,这里的学习显然应是对知识的不断汲取和对信息的持续利用。终身学习的效果和信息素质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信息素质的培养,可以掌握获取和处理信息知识的能力,了解如何通过图书馆、网络以及其他信息源和渠道获取和使用信息资源,从而掌握终身学习所需的基本方法。信息素质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适用于各个学科、各种学习环境和教育水平,可以让学习者掌握内容,扩展研究的范围,有更多主动性和自主性。

1.3.3 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人类的信息、知识、情报和文献资源每天每月都在急速地增长。有人比喻当今世界上信息资料的发展是一种“知识爆炸”。由于信息资料数量的急速增长,质与量都在不断地变化,任何一个科研工作者要想在茫茫的信息资料之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学会利用信息检索方法,只能是望洋兴叹、束手无策。如果能利用信息检索的方法,充分了解国内和国外、前人和他人对拟探索或研究的问题已做过的工作、已取得的成就、发展动向等信息,就能做到心中有数,防止重复研究,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创造性的研究中。因此,今天培养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际上就等于提高了他们未来的科研效率。

创新是我们所处时代最为推崇的一种品质,是人类生命力的最集中体现。大学生中的很多人日后都将会从事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的科学研究,因此,科研创新是大学生在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是大学生从事未来工作的基本功。而信息素质直接影响着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首先,信息是科研创新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信息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媒介,是科研工作者进行科研创新实践的基本因子,是创新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理论问题的论证,任何一个科研创新成果的产生,都需要搜集相应的信息来排除研究中的不确定性。据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凯斯学院研究基金会以及日本国家统计局的初步统计,一个科研人员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用于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的时间要占完成该研究课题时间的50.9%,而计划思考时间占7.7%,实践和研究时间占32.1%,编写研究报告的时间占9.3%。由此可见,查阅文献资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提,对于科研创新非常重要。如果科研人员要想在他人已经研究的课题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创新,那么就要在别人提供的信息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或者给予补充和提高,或者进行反驳、重新立论等,使科研活动走上新的台阶。

其次,信息技能是科研创新的核心要求。在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为动作资本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科研创新的核心能力。一个信息意识强的人在科研创新过程中会不断地关注与科研课题相关的信息,随时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从而启动创新思维,促使创新意识的产生。一个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能力强的人能够即时综合信息,生成新的知识,从而促使科研创新方案的形成。科研创新是以获取相关方面的信息、分析信息、创造信息为前提条件的。如果信息素质低下,科研创新就难以突破。

高等院校是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科研的重要场所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确立了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在向研究型大学方向发展,而科研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本质要求。科研创新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任务,培养科研创新技能、信息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教育信息化和以学生为重心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的出现是支持信息素质学的设置的理论基础。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这个时代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脱颖而出。人才的知识创新需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智能结构,信息素质正是获取知识和增值知识应具备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