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职场生存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面试时的智慧

自卑是面试失败的第一原因

年轻人走出校门,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面试是最基本的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有的毕业生一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憷,参加招聘面试,心里便忐忑不安。面对激烈的竞争,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有的毕业生过分注意自己的缺陷或不足,如身高不理想、相貌不佳、人际交往不擅长等,或是对自己所学专业抱有悲观看法。相应地,对自我能力评价过低,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长处。结果,在为自己定位时缺乏自信,即使自己完全能够胜任,也不敢去应聘那些高挑战、高薪酬的职位。

使这类人缺少积极参与择业的勇气和信心的是自卑心理,自卑心理让他们缺乏自信心,不愿主动与他人一较高下。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那么,如何消除自身的自卑心理,从而决胜职场呢?这就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

自卑心理往往是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挫折,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造成的。存在这一心理的人们,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成功后,自己便会有一份喜悦,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而自信心的恢复需要有一个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应从一连串小小的成功开始,通过不断的成功来表现自己和确立自信,来消除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表现自己时,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用自信心取代自卑感。

有自卑感的人常常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因此,表现自己还得从磨炼自己的性格入手。有自卑感的大学生应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坚韧性、果断性及勇于进取等优秀品质,确立自信,以逐步克服自卑心理。

克服自卑心理可以通过努力奋斗,以某方面的成就来弥补自身的缺陷,从而消除心理上的自卑。生理上的补偿现象,如盲人尤明、聋者尤聪,这是大家常见的。其实,人还有心理上、才能上的补偿现象。勤能补拙、扬长补短,可以说是心理上、才能上的补偿作用。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请记住:只要工夫深,一定能赶上他人。其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学会扬长补短。亚历山大、拿破仑,他们生来身材矮小,这自然是他们的短处。但他们并不因此自卑,而是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并立志在军事上取得成就。经过不断努力,最终他们都成功了。所以说,人的某些缺陷和不足,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而要看自己愿不愿意改变。只要找到正确的补偿目标,就能克服自身的缺陷或者从另一方面得到补偿。

平时经常自我暗示,对于克服自卑心理也有极大的好处。这指的是个人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进行自助的方法。人的自我评价实际上就是人对自我的一种暗示作用,它与人的行为之间有很大的关系。消极的自我暗示导致消极的行为,而积极的暗示则带来积极的行动。每个人的智力相差并不是太大,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就应不断地暗示自己:“别人能做的我也一定能做好。”要始终坚信“我能行”、“我也能够做好”。成功了,自信心得到加强;失败了,我们也不应气馁,不妨告诉自己“胜败乃兵家常事,一定会想出办法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优点,我们应该自信地接受自己的优点,但也不必忌讳自己的缺点,这样就能正确地与人比较,在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时,也能看到自己如人之处或过人之处。伟人之所以难以高攀,就是因为众人在跪着看他。其实,最有意义的比较是自己跟自己比。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来确立自己的事业和人生道路,为此发奋努力,不断进步,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样一来,就不会被过去生活中的阴影影响今天的心理状态,进而能够自信地面对求职。

因为畏惧,所以失去

20几岁的你,是不是因为畏惧而失去过很多难得的面试机会?那么,你究竟在畏惧什么呢?

担心被拒绝。初次求职的毕业生因为刚走向社会,迫切地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得到面试方的肯定。然而,这种愿望有多强烈,随之而来的畏惧就有多深。

如果得不到这份工作,结果将会怎样?如果不被认可该怎么办?这些问题会变得越来越突出,并对求职者的行为产生影响,其思路也会因此发生微妙的变化。而当你不再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热情来展示自己,而选择一味地追求得到承认和赢得赞许,那么你已处于求职的危险境地。你费尽心思讨他人欢喜,而丧失了自己的立场。最终,你将与近在眼前的成功机会擦肩而过。你被畏惧所左右,而不是让自己的才能把你领向成功的大门。

克服这种畏惧的最佳途径是大大方方地面对那些你认为会拒绝你的人。为什么呢?在多数情况下,这些人与你有些距离,因为与他们接触不多,你会凭空将一些虚幻的想法加在他们身上。但其实他们并不是全都如你想象得那样,拒人于千里之外。

对未来没有把握。因无法把握未来而裹足不前的例子俯拾皆是。1967年,瑞士手表制造商在其研究中心发明了电子石英表。然而,他们却拒绝了生产这种手表的建议。谁会要一块没有发条的手表呢?但10年之后,这一决策却使瑞士手表的市场占有率从65%下降到了不足10%。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日本公司利用瑞士公司的发明,大规模生产、推广了电子表,而瑞士公司最后什么好处也没有得到。这与部分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的求耻者是十分相似的。

与其他畏惧心理一样,对捉摸不定的未来的恐惧使你不愿轻易改变现状,对你而言,虽说可能目前的工作环境等多方面都不适合自己,但未知的将来却可能更加可怕,于是你宁愿忍受现在的痛苦而不去做什么改变。

聪明地冒险是对付这种畏惧的一剂良药。其实我们选择了求职就是选择了前进在通往未知未来的路上,为什么要裹足不前呢?

畏惧是一种心病,所以只能用“心药”。这药的配方就在求职者自己的心里。冷静地剖析自我,选择无畏,大声地向未来招手吧。

不依赖是一切成功的开始

20几岁的年轻人,在求职或即将走向工作岗位时,将近半数的人都有依赖心理。根据一份“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有41.611%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家庭社会关系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1.29%。

依赖心理实际上是缺乏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常可看到一些因依赖而使自己陷入被动的例子。单凭父母“门子硬”找到“好”工作的,由于不能胜任工作,常引起单位的不满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出现学生依赖心理较高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在传统的东方教育体系中,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认为工作上的事情父母比孩子有经验,就一手包揽。虽然父母也想让孩子独立,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没有给孩子一个独立的机会。父母的这种“溺爱”教育,给孩子带来一种盲目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就业形势的严峻也是一个不小的压力。“人多岗少”是当下就业形势的主流。家长希望在少有的岗位中,能一步到位给孩子提供就业机会,不愿让孩子自己去独自打拼。而不少20几岁的年轻人也表示,虽然他们也不想依赖父母,但实在是“形势所迫”,因为你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在某些时候会直接关系到求职的成败。甚至有人认为,家庭关系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一道重要门槛。依赖父母不仅是求职的捷径,在某些时候甚至成了必要条件。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找工作靠关系、靠父母已经在大学生的意识里生根发芽了,甚至还有人直言:“大学生找工作就是比爹!”

靠关系,或不想通过公平竞争而想靠捷径、侥幸取胜,都是靠不住的,对自己的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即使你靠关系获得了较好的职位,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也是迟早会被淘汰的。

面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只有摆脱依赖心理,牢固树立自主、自立意识,才能为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胜利奠定良好的主观基础。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视野,注重培养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自己创造力的提高,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为自己择业、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20几岁的年轻人要知道:依赖跟工作本身的含义是绝对相悖的。而找工作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摆脱依赖的过程,就是人生宣誓独立的一种方式。所以,求职时切不要存有依赖心理,勇敢地离开温室,去拼搏吧。

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20几岁的年轻人在找工作时只考虑工作与专业对不对口,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要从事的工作是否真正适合自己,绝大多数是不曾考虑的;要么是不分企业、不分行业、不分工作,盲目发送求职简历;要么是在求职简历的求职意向一栏,写着技术、销售、部门经理等许多职位,而对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要么是在就业压力下,只要碰到一个单位想录用自己,则不管该行业和该工作是否适合自己,赶紧签了就业协议书,而且可能一下就签了三五年。

迫于就业压力,以上的种种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些做法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站在一个长远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如果你在找工作之前没有经过详细分析就盲目地进行了选择,那么三五年之后,很可能发现自己仍然面临着选择的困境:觉得现在的工作不太适合自己,甚至感觉工作的每一天都很沉闷或痛苦,工作了几年也没做出多大的成绩;如果辞职重新选择别的行业或职业,那么很可能意味着放弃现在积累的一些专业知识、行业背景和人际关系,不得不付出很高的“机会成本”。

这就要求年轻的你在进入职场之初,克服盲目心理,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且入职之后,不管能否适应工作,都要做好心理调适,以便尽快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

走向社会,对于20几岁的年轻人来说,还要面对如何尽快更好地适应角色、进入角色和选择角色的人生三部曲,克服落差感,做好自我心理调适,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尽快适应角色步入社会,意味着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化的真正开始。年轻人初入职场,被人认可的愿望十分强烈。但从业之初,往往被指派做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或被频繁轮岗;曾经是学校里的优等生,如今却只是一名普通员工;学的是热门专业,却没有获得期望的薪酬和机会。评价标准的差异,期望值的跌落,让许多年轻人无所适从。

适应角色阶段的心理调适重点在于了解职业角色定义,安心于工作岗位,克服心理上的落差感。职业角色是用已掌握的本领,通过具体工作为社会付出,独立作业,以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在这一阶段,应当尽快地从以往的学习生活模式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要动态地看待就业,不论是高才低聘,或是期望值跌落,都不会是永远不变的。真正的人才绝不会被永远埋没。一定要有不怕吃苦做小事的勇气和毅力。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对年轻人出入职场都有很好的启发。

纵使卓越,切勿自大

20几岁的年轻人才出校门,还视自己为天子骄子。但是,你一定要记住:纵使卓越,切勿自大。尤其是对于身处职场,或即将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必须明白这个道理。

希腊哲学家对“卓越”与“狂妄”有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观点,他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同时,人的内心应有一把戒条,不能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具有超越实际的能力,扩大变为自我膨胀幻想,如陷两难深渊,你会被动地、不自觉地步往失败之宿命。

诚然,自以为是的人一般会有某些出众之处。自身的优点必须运用得当,摆在他面前的可能是“卓越”。不然,他就要吞下“狂妄”的恶果。

在卓越与狂妄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并不容易,智者会亲前者而远后者。背道而驰的结果,可能是一生成就得之极少,而懊悔却巨大,成为发挥最佳潜能的障碍,减弱主控人生处境的能力。

在卓越与狂妄之间,我们要远离因为优秀带来的狂妄。狂妄不仅会影响到我们求职,这种心态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你一定要谨记老子的八字真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抱着归零心态和珍惜心态去求职。归零心态也就是空杯心态。应聘的时候,不要把大学学历或者学校的牌子当做光环,当做资历。必须有一切从头开始的准备,把你过去的经验和知识都归零。只有归零,才能腾出空间接纳新的东西;有了归零的心态,便绝不会自以为是,不会认为自己拿到大学文凭有多么了不起。那么,受点挫折也是自然的事,吃点苦又能算什么。“进科龙的新毕业大学生都得先下车间做生产线上的工人,体验两个月,了解生产线和产品。”这就是一家企业为了纠正大学生“只能做管理人员,只能坐办公室”的错误想法而采取的措施。

珍惜就是要珍惜你现在的一切,今天的学习环境需要好好珍惜。无论未来的工作是什么,只要能学到东西,能有所收获,就要用珍惜的态度来对待。具备了珍惜心态的人不会随便抱怨,也会明白吃点苦对今后发展的帮助。从哲学意义上来界定,归零心态和珍惜意识应该是基于对社会环境和自身价值的认识,它符合用客观、运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社会及人生。在这个意义上,归零心态和珍惜心态则远远超过了道德范畴上的意义,它让人远离傲慢,远离自以为是。同时,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力和自我反思,总结经验的能力能促使我们不断进步。只要我们时刻持有归零心态和珍惜心态,那么成功就会与我们同在。

铲除“浮躁”之根

20几岁时,面对求职就业的压力,偶尔有急躁心理也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果长期处在“浮躁”状态下以及因为浮躁而作出盲目的选择,将对自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求职的成功概率也会大打折扣。

当我们心不在焉的时候,当我们坐卧不宁的时候,当我们没有耐心做完一件事的时候,当我们计较个人得失的时候,当我们急功近利的时候,当我们盲目地与人攀比的时候,浮躁便犹如幽灵一样,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它腐蚀我们宁静的心灵,让我们自寻烦恼,喜怒无常,焦虑不安,患得患失;它挑逗我们坚强的意志,让我们浅尝辄止,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山望着那山高;它贿赂我们凡人的肉体,让我们耐不住寂寞,守不住信仰,宁愿放弃原来的理想和努力。

浮躁的人喜欢与别人比,但总是比不过别人;浮躁的人急功近利,但总是得不到最大的利益;浮躁的人总想做大事,但他们往往连小事都做不好。

这和企业的用人目的是相悖的。所以,浮躁一旦表现出来,就很容易让企业放弃你,使得求职的成功率很低。

此外,还有些人在就业择业时过分看重地位,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所学的专业。这种心理可能会使你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并非明智的选择。

而要想彻底铲除“浮躁”之根,就要求我们学会专注。专注的人有一种永恒的定力,在各种时尚潮流面前不会左右摇摆,更不会发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里的世界很无奈”的感慨。他们不会朝秦暮楚地跟着感觉走。在外人看来,他们可能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异类,是“做我自己”的偏执狂,但这种远离浮躁的标新立异却是他们成就一番事业的超级密码。

总之,浮躁不仅容易导致自身短视,容易导致不能专心做事,而且还使得用人单位顾虑重重。要想找好的工作,一定要先沉下心来,切忌浮躁,不做“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上芦苇。

消除盲目的攀比心理

“小张去了上市公司,小李去了外企……看来看去都比我好,可他们的能力并不比我强多少,我怎么就得去一般的小公司呢?进不了大公司,我就不工作了!”

一棵树上的树叶,没有两片是相同的。大学生的“就业攀比”是在和别人作无谓的对比,这种“面子”上的较量,最终受伤最重的很可能恰恰是自己。如果实现不了自己的目标,攀比者必然是情绪低落、心态失衡,“高不成低不就”便由此产生。

在用人单位眼里,现在的求职者往往高不成低不就。他们认为,现在的求职者没有以前那么肯吃苦,专业知识又不能马上运用到工作岗位上来。这样的成见固然跟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具体情况不完全了解有一定的关系,但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求职者自身。

人各有所长,人也各有机遇。努力寻觅自己中意的工作,这种做法本身没有错。但要明白一点:工作是找给自己干的,不是找给别人看的。一个人有清晰的自我定位,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身的成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当村官、下社区、进民企,有的人甚至为此放弃了到手的或可能很快到手的优厚的物质待遇。这本身就是大学生们心态日益成熟的表现。清晰的定位,务实的态度,再加上长远的眼光,才是年轻学子们得到理想工作的重要因素。

那么,该如何抛弃攀比心理,正确求职呢?

首先,读书期间苦练内功,积累专业能力。证书不代表能力,但用人单位在筛选面试材料的时候,这些是很重要的指标。如果你学的是会计,最好能拿到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如果你想进外企,最好能有足够高的托福成绩和一定水平的外语口语能力;如果你想成为公务员,你最好先是党员并且具备相关的行政能力。

其次,找工作时不受专业局限,拓展综合知识。用人单位愿意录用研究生往往是看重他们的综合知识背景。因此,要拓宽自己的就业面,在读书期间多接触有关经济、管理、营销方面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

在主动求职前,必须先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就业倾向、就业态度,分析自己的求职技能和技巧,从内心先问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客观分析自己的竞争力如何。要做到有头脑地自己与自己竞争,而不是一味地与他人攀比。

再次,要肯吃苦,愿意从基础做起。作为一名新人进入公司,由学生转变成为企业员工时,有太多的技能需要学习和掌握。面对新的环境,我们只有肯干多干,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才能为将来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最后,认真对待自己投出的每一份简历。很多同学在投简历时怀着“广撒网、多捕鱼”的思想,他们坚信投简历量变会引起质变,这样能使自己得到更多的机会。但当面试机会真正出现在眼前时,他们却会因为对所聘企业知之甚少而与工作失之交臂。所以,在面试之前,我们应该对应聘的单位有充足的了解,善待投出的每一份简历。

相信做到了以上几点,在不断有意识地加强自身能力的同时,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就一定能消除求职时盲目的攀比心理,不再使自己高不成低不就。

简历一点都不简单

找工作时离不开一份好的简历。如何撰写简历,在短短几页纸中突出自己,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已经成了年轻人求职最头疼的一件事。如果你想找个好的简历模板、样本、范文,上网一搜就是一大堆。但好的并不是最适合你的,稍有不慎,简历不但成不了敲门砖,还会变成绊脚石。

制作简历有四大病症需要注意。

简历病症1:厌写成——“一页纸简历”

一位人事经理看简历的时间不超过30秒,冗长的简历会让人事经理心生厌烦。于是,“一页纸简历”应运而生。为简历“瘦身”很有必要,但一页纸简历适用于行政、管理、市场、HR等职位,却不适用于项目经理及技术类职位。以招聘开发工程师为例,HR要在简历中看到应聘者的实践经历、能掌握何种语言等信息,一页纸难以承载如此多的内容。另外,还有一些学生缩排字号,这样会影响阅读效果。如果一页纸写不下所有内容,那就不妨创建一份足以列下你所有工作经验和技能的简历。

简历病症2:贪靓——盛装简历成潮流

各色封面、数码冲印照片、用Photoshop特制的自荐信底纸等横空出世。有学生随简历附送VCD,还有学生在简历里作诗、配卡通图案,更有甚者在简历的第一页写上“通缉伯乐”。过分为简历“扮靓”往往适得其反。比如给简历设置封面,既浪费人事经理的时间,又浪费纸张。当然,这种简历也要分职位区别对待,比如会计、硬件工程师等强调严谨性的职位,需要的是朴素的简历,而有的广告公司招募“创意鬼才”,应聘这种职位时在简历设计上动动脑筋就很有必要。

简历病症3:大嘴症——极尽夸张之能事

很多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描述实习经历时常用到“负责公司某某项目”这样的语句。更有学生在进行个人评价时,将自己形容成一个毫无瑕疵的人。恰当的用语是一份合格简历所必需的,人事部门都清楚,一个实习生是不可能独立承担公司项目的。“负责”之类的语句会给人夸大其词的感觉,不如用“协助”会更合适。

简历病症4:偷懒症——一份简历投遍天下

很多学生广投简历。而为了省事,不少人不管面对的是哪家公司、哪种职位,都会递上一份内容相同的简历。

实际上,针对不同职位的需求,企业会有不同的考察侧重点。比如招聘技术型人才时,看应届毕业生的简历会比较注重其专业成绩、在校是否有过相关作品;如果招聘管理型人才,除了看所学专业和学习成绩外,还会注重他在校时担任的工作、参加的社会活动等。

在制作简历时,避开以上误区,结合专业情况,做出最适合自己的简历,才是最恰当、最明智的。

面试是场心理战

面试就是面试者和求职者之间的一场心理战。作为应聘者来说,了解对方的心理特征,做到“明明白白他的心”,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因此,年轻人适当学习一些心理学,掌握面试考官的基本心理特征,有准备、有针对性地参加面试,对提高应聘的成功率是大有好处的。

面试考官有三个基本心理特征:最初印象和负面加重倾向、雇佣压力和暗示、赏心悦目。

最初印象和负面加重倾向。国外有学者研究后得出结论,至少有85%的考官在面试真正开始前,已根据应聘者的应聘资料对其产生了最初的印象。最初印象对面试的过程和结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如你给人留下的最初印象不好,那么要想改变这种印象将是很困难的,这就是负面加重倾向的作用。了解了考官的这一心理特征,我们就应当认真准备自己的应聘资料,尽可能让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被优点和特长所掩盖。当然,更不要因为自己不得体的穿着打扮、面试开始时的一举一动而给考官留下糟糕的印象。

雇佣压力和暗示。所谓雇佣压力,是指考官面临完成招聘任务的压力。考官的雇佣压力对应聘者来说是个机会。有人曾做过实验:将人力资源经理分成两组,告诉其中的一组,他们离完成招聘任务的指标还相差很远;而对另一组的人说,他们已快完成招聘任务了。结果,被告之离招聘任务相差甚远的那组,对应聘者面试的评价要远高于另外一组。

当然,应聘者较难知道考官的雇佣压力。但是,在面试中,考官完全可能无意识地流露出这种情绪。由于急于完成某岗位的招聘任务,考官可能无意识地用暗示来表现这种情绪,甚至主动引导应聘者正确回答问题。比如,他们会说:“在外语上,你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根据你的经历,对某技术问题可能不成问题吧。”在大部分情况下,暗示不会这么明显,而是会有点隐晦。比如,考官认为你的回答是正确时,他会面露微笑,或轻轻地点头。不失时机地把握考官的雇佣压力,及时地接住暗示,并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你就可能达到目的。

在面试中,你要尽可能保证自己赏心悦目的形象。这里所说的赏心悦目不仅是指应聘者的穿着打扮,而更强调的是求职者在应聘时的眼睛、面部表情。有研究表明,那些善于运用眼睛、面部表情,甚至简单的小动作来表现自己情绪的应聘者的成功率,远高于那些目不斜视、笑不露齿的人。

此外,在面试过程中,招聘者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了解这些问题背后企业真正的潜台词,对你的面试成功也很有帮助。

你了解公司吗?——希望了解你对公司和行业是否进行过足够多的研究,是否了解公司今后大的定位和方向。

你了解这一工作吗?——希望你能对想要应聘的工作和即将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总的了解。回答的好坏关系到你对此工作是否真的感兴趣,是否具备相关技能或迫切希望开发这些技能。

你能够做好这一工作吗?——需要了解你以往的具体经验,看看你过去如何解决问题。

你具备这些品质吗?——想要衡量你所拥有的无形品质,如创造性、精力、诚实性,而这些东西是从你的简历上难以了解的。以此来了解你是否适合公司,是否适合共事。

你会与我的团队好好合作吗?——许多工作需要团队来实现目标,通过这一问题来确定你是不是一个好的团队合作者,这一点重要。

用自信的微笑去征服考官

良好的自信心是一切成功的基础。自信会让你认识自己所扮演的人生角色,这样你就能精神饱满地迎接每一天升起的太阳。自信不是财富,但它会带给你更多的财富。当你真正地进入到工作中来,拥有并保持自信,你就拥有发言权,就会得到升迁的机会,就会承担新的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你得到的成功机会也就更大。

这里说的自信是建立在对自身的正确评估上的,并非盲目的自信。如果为了能找到好工作、好职位,采取了“先入为主”的虚张声势方式,无限度地放大自信的本义,以为先靠“两片嘴”“蒙”过第一关,后面再去“补”也不迟的心态去面试,结果往往会到岗后力不从心,原形毕露,既误了自己也误了企业。

这里的自信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能力的基础上的,是能够独立承担工作任务的魄力和信心。作为年轻人,有自信当然是好事。但如果把自信建立在毫无实力后盾的夸夸其谈上,这种自信心就不叫自信,而该叫自吹了。

不可否认的是,在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的前提下,20几岁的年轻人直接找一份好工作确实不易。但这只是外因,阻碍你找到一个真正能够发挥自己所长的岗位的心理上的最大障碍其实正是你自己。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自贬,即廉价出卖自己,这种毛病以数不尽的方式显示出来。例如,看到一份他喜欢的工作广告,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因为他自卑地想:“我能行吗?竞争的人太多,我的能力恐怕不足,何必自找麻烦?”结果,与机会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对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求职面试时的自信对获取一份工作尤为重要。这时,一定要作好面试前的全方位六大准备,即物资准备、心理准备、研究准备、问题准备、仪表准备、礼仪准备,对面试中的每一个环节仔细分析、认真研究,充分的准备可以帮助你镇定自己。

不打无准备之仗,自然心里有底,不慌不忙,充满必胜的信心。心存疑惑,就会失败,相信胜利,必定成功——用自信的脸庞去微笑吧!

微妙而重要的亲和力

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水平和能力称为亲和力。亲和力的高低常常取决于人的性格特征,如有的人生来不爱笑,有的人从小不爱亲近人;有的人天生爱热闹,有的人天生具有丰富的幽默细胞。人们相信他们喜欢的人,想要别人听你说话,认可你,你得先让人家喜欢你。面试的时候也是一样,好的交流者能产生出“亲和力”,从而更加利于面试的沟通,加大求职的成功率。

怎样才能具有这种良好的亲和力呢?这种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在面试的时候能够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就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1.深刻认识自我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只有深入地了解自我,才能有了解他人的基础。因此,先深刻地认识自己才是真正具备良好的人际亲和力的基石。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些创伤和问题。也许会在童年时代感觉到自卑,或者自傲,或者是以自我中心,或者曾经遭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灵上的创伤,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到成年之后的良好的人际亲和能力。深刻地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不让童年时代的阴影影响现在的人际交往必须从自我反省开始。

不断地进行人际交流实践,并加强自我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在深入了解自己的基础之上,再进行人际交流的实践是加强人际亲和能力的重要过程。在不断的人际交流的实践中,别人作为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自己的某一面,从别人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心灵中自己看不到的侧面。在与他人的交流和实践中,又可以不断强化自己的实战能力,随时地修正自己。有一些人在童年时代就很少有和人交往的机会,虽然他们在童年时代曾经是一个快乐活泼的幼儿,可是由于封闭的家庭环境,他们和人交往的潜能被压抑了,他们成年以后渐渐成为一个木讷寡言,容易紧张害羞的人。有的人在青少年时代很少和人交往,缺乏实践的机会,在他们成年以后,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谋生,如做销售等专门和人打交道的职业,渐渐地,他们和人交往的能力在实践中就无形地增强了。所以,实践是增强人际亲和力的必经课程。

2.自我意识扩大化,加强人际包容能力,加强对他人的理解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一个成长环境,而他所生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给他的自我意识打下了一个烙印,对人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看法。这些观点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都会影响到对他人的评价。当他是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评价他人时,就无法深入理解他人的内心深处的感受。所以,在洞察自我的基础上,在人际交往的实践中,要不断地放下自己的固有的价值观的标准,能耐心地倾听来自他人内心深处的声音,便会看到一个个与自己不同的全新的内心世界。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他的自我意识就会扩张,对人的理解能力也在增强,一个能深入理解他人的人际亲和力自然就增强了。

3.防止烦躁情绪的干扰和破坏

当人们处在高度的压力下,就会出现焦虑的情绪,许多内在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不断地从潜意识中浮现出来,便会变得烦躁不安。虽然懂得人际交往和亲和的原则,可是生理状况不允许他们做得很好。所以,他们不由自主地发脾气,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生气,渐渐地在无形中便会给自己的人际关系增添许多麻烦,人际亲和力就会下降。

亲和力真是一个多么微妙而重要的东西,它一旦形成并融入个人的性格,所产生的巨大力量为你带来的将不仅仅是面试上的成功,更会给你今后的职场人生带来更大的精彩和更多的乐趣。

树立第一印象只有一次

心理学家认为,第一印象与外表、肢体语言及谈话有关。一个无心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一个毫不起眼的细小的动作,都是留给你的面试官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往往会决定你的面试成败,决定你的饭碗问题。因此,你要珍惜这仅有的一次机会。平日的自我修炼有助于让自己把握好这仅有的“第一次”。

在形成第一印象的因素中,重要性仅次于外表吸引力的就是身体语言。有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身体语言的信息要比有声语言信息的内涵多好几倍。在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是以直观迅速的方式,去理解别人的肢体语言。有时,这对于发现积极或消极的信号有一定作用。为了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学家建议,坐的时候两脚要着地,坐和站的时候不要手臂交叉,还有要注意眼神接触等。

需要提醒的是,只有人的身体语言传达的信息和其说出来的内容相符合时,才可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心理学家曾研究发现:如果要求不同受试者分别向他人陈述假话与事实,说假话的受试者会不自觉地与对方保持较远的距离,而且身体向后靠,肢体活动较少,但面部笑容反而增多。

展开有效的谈话是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在面试中,求职者对自己的经历及能力的表述应该简明扼要,适可而止。在与考官的问答中,求职者切忌迫不及待地抢话或争辩,要注意谈吐谦逊、自然,以增加自己的可信度和亲和力。

我们在平时要注意自我修炼,比如找到适合自己的打扮风格、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适时展现自己的气质和风采。还有,一个人只能具备一技之长也会给人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在面试的时候,则要将自己“用心”地展现出来,给面试官以良好的印象,用第一印象向面试官说:我就是公司需要的那个人。

在面试中,求职者如果能维持良好的眼神交流、直挺的姿势、恰当的微笑或眼神,就可以让考官觉得这是一个自信且可亲近的人。

“五步”获得职场通行证

20几岁时,应该怎样参加面试,获得职场通行证呢?在许多成功的事例中,我们总结出五个步骤,简称“五步法”。

第一步:仔细听讲

理想的面试是在经过充分的调查、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岗位需要有了足够的了解之后再去参加面试。请记住,面试是一种动态的活动,随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且时间又非常短促,可能还来不及考虑就已经发生了。因此,即使事先准备得很充分,也一定要意识到参加面试时最重要的工作是用耳朵听,然后对所听到的话做出反应。这样就能很快地把自己从一个正在求职的人,转变成一个保证努力工作和解决问题的潜在的合作者,此时就获得了20%的成功。

第二步:引起注意

能参加面试,说明你是适合这个工作的理想人选之一。因此,要采取主动,用各种办法来引起对方的注意,如形体语言、着装、一句问候语,都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引起对方的关注。

“早上好,先生。来贵公司参加面试我很高兴,看来我的资格符合您的需要。”或者说:“来贵公司参加面试,我很高兴。看来我会符合贵公司的需要。”这样能让对方记住你的姓名和你的特点,其目的是在短短的面试期间,给聘用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一来,你就获得了20%的成功。

第三步:激发兴趣

要让对方对你产生兴趣,必须证明自己作为受聘者的潜在价值,从某方面来激发聘用者的兴趣。努力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才能达到目的。例如,“我在班里承担过管理工作”或“我为院里做过一些管理工作”,诸如此类的话不会起多大作用,因为过于宽泛。“我专门处理学生会中学习方面的具体问题”、“我在学校组织过大型运动会”,这样的话才能打动目标聘用者。这样一来,又为你争取到了20%的成功。

第四步:促其动心

要说服人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必须能不断地揣摩对方说话的反应,听出“购买信号”。这些信号可能很明显,如对方会说“我对此有兴趣”等。更多的时候,这些信号比较隐晦,如“请多告诉我有关……”或“你能在……方面谈得更具体一点吗”。无论表达方式是直接还是隐晦,这些“购买信号”表明你按对了按钮。激起“购买信号”后,就要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能引起对方积极反应的事情上来。这样一来,你又为自己赢得了20%的成功。

第五步:促使对方尽快作出决定

假定在面试快要结束时,你仍然对这份工作感兴趣,但又感觉还没有与对方完全沟通好,试试这个问题:“我什么时候可以得到您的答复?”或者:“我希望尽快得到您的信息。”请记住,这最后的20%更多的是靠机会了。

跨越“自杀式”雷区

刚从大学毕业,很多人一天到晚地面试,但总不成功。经过分析,原来有40%到50%的人,采用了“自杀式”的表述。

自杀式一:奋不顾身

奋不顾身面试1:

“请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

自杀理由:给你一个机会,就是让你证明自己的优秀的。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点,关键是你如何寻找。但是,你这样的回答让人觉得你连想都不敢想。

奋不顾身面试2:

“请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我今天准备得不太好……”

自杀理由:你的意思本来是:我还可以更好的。但面试官听到的意思是:没准备好还来干吗,太不尊重我啦!

自杀式二:天花乱坠

“说说你的优点。”

“(用一种熟练无比的不过大脑的声调)我团结同学、尊重老师、热爱生活、兴趣多样、积极主动……”

自杀理由:优点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真实和越独特越好。很难想象一个人如何可以“团结同学”同时“独立研究,刻苦钻研”,还要“积极投身社团”。

什么优点都有的人=没有优点。

自杀式三:我要借工作学习

“你希望通过这份工作获得什么呢?”

“我希望通过这份工作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

自杀理由:公司又不是学校,是希望你过来干活的,学习的目的也是更好地工作。你居然准备拿我们的工作机会练手?我们还是找一些更靠谱的人吧。

自杀式四:过度关注报酬

“你还有什么问题么?”

“我想问一下工资大概是多少?还能高些么?”

自杀理由:一般来说,工资完全可以在公司的网站、一般的行业网站找到,或者私下沟通。在大公司面试的时候,问这个问题不太合适。因为很多HR会认为,就业是一种双向选择,你还没有展示你的能力呢,我凭什么选择你?建议在基本意向确定以后再问这个问题。当然,就这个问题,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还建议说当场问会显得自己很有信心。在职人士的话,一定要谈薪酬。

自杀式五:我会努力的

“你会如何面对你的新工作?”

“(眼神坚定,满脸通红)我会认真努力,尽全力做好。”

自杀理由:商业社会,态度不等于能力。不管你是全力以赴还是认真努力,没有达到目标,也是无用的。不管你是心不在焉还是兢兢业业,只要最后达到了公司所要的结果,那就是好员工。你可以尝试提供你准备的具体的行动步骤和目标,否则这个问题基本等于没有回答。

自杀式六:我应该……

“如果你给一份……的任务,你会怎么做?”

“我应该能够做好……”

自杀理由:我应该能够做好,反过来说就是,做不好也不怪我吧?企业是用结果说话的,应该做好……那还有应该做不好的地方怎么办?这是一个责任心的测试。但是,“应该”者失败了。

如能避免犯以上错误,跨越上述“自杀式”表述的雷区,离你的面试成功也就不会太远了。

沉着应对电话里的考验

有的企业在收到简历之后,为了在面试前做进一步的筛选,用人单位往往用打电话的形式进行首轮面试。电话面试的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用以核实求职者的背景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电话面试不像面对面交流时那样直接,表现余地相应较小,仅能凭声音传达个人信息。究竟电话面试里用人单位将如何提问,应聘者又该如何应对呢?

1.电话面试会问什么

为了确认求职简历的真实性,企业人事部门首先会对简历内容进行确认,看看是否有漏洞,是否有不符合事实的地方。此时,应聘者必须冷静快速地回答问题,回答过程中的丝毫犹豫都有可能给对方造成说谎的错觉。因此,最好将简历放在手边,可以看着内容回答提问。

其次,对简历内容确认之后,面试官会针对应聘岗位问些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比如你的专业技能、对应聘职位的看法,有时会问得很细。对于这些问题,千万不要慌张,保持镇静,抓住问题要点,尽你所能,如实回答。

在回答一些专业问题时,你的答案要尽量显示你对那些专业术语非常熟悉,并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清楚,重点突出,不要回答得含糊不清。

任何面试都是双方相互观察和了解,而不是面试官单方面“审问”应聘者。面试官会对应聘者提出各种问题,以此来衡量你是否适合本公司。同时,应聘者也可以向面试官提出任何你想了解的问题,但薪资待遇问题最好不要提及。否则,对方会认为你比较功利。

2.接听电话要冷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从容面对电话面试,就得先了解电话那头的“对手”是谁。因此,要问清面试官的名字与公司名称,并确定自己的念法正确无误。当然,对应聘公司的信息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应对面试。其一,容易理解面试官的提问;其二,当面试官了解到你掌握很多公司的信息时,会对应聘者产生好感,面试也会变得轻松起来。如有可能,最好提前准备一份你要问面试者的问题清单。你还需要整理出一份你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列表,这会让你的实力一目了然。

同时,在手边放一些纸和一支笔,记录对方的问题要点,便于回答。请记住,接电话的时候不知道说“你好”,光是“喂”,“印象分”就差了,接下来的效果可想而知。

3.接听电话要注意语速

在面试过程中,不要机械地背诵你所准备的材料。回答问题时,语速不必太快,发音吐字要清晰,表述要简洁、直截了当、充满热情,使得谈话有趣而易于进行,语速过快反而会弄巧成拙。

如果问题没听清楚,要很有礼貌地请面试官重述一次,不要不懂装懂。回答时,尽可能表现得有礼貌,不要答非所问。要记得,请求面试官说得更清楚一些是正确的做法。如有必要,甚至还可以要求面试官改用其他方式重述他的问题。

感到紧张是很自然的,但要试着让自己慢慢放松。如果你说得太急,面试官会很难听懂你的意思。一旦你感觉到很紧张,而且在说某些话时无法继续下去,最好停下来,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说:“对不起,请让我再来一次。”请记住,尽量保持语调轻松,充满自信。值得一提的是,外资企业的电话面试大多是用英语交流的,只要英文不差,听得懂对方的问题,回答要力求简单明了。

“推销自己”要有度

一些对某公司、某职位怀有极大热忱的应试者在整个面试过程中,往往容易只顾努力地“推销自己”,而忽略了招聘者的各种反应。实际上,“推销自己”与“过分推销自己”之间有着非常清楚的界线。成功的求职者不会跨越这条成功与失败的分界线。

一位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应聘者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推销自己”与“过分推销自己”之间的“度”而最终被淘汰。她在90分钟的面试中,将大部分时间用来细致地描述自己取得的每一次成功。有时,她讲得太深入,致使考官中断了她的讲话。起初,她详尽的回答的确使考官很受感染。但三番四次之后,考官就烦了。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开始只想提一些只要用“是”或“否”就可以回答的问题。

这位应试者太专注于“推销自己”了,而事实上她的简历已经向面试官清楚地讲明了她的所有历史,包括在跨国公司的多年经历,以及快速的提升等等。而考官想知道的是在专业背景以外,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对于向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她总是用自己工作中的成功经历来作答。从考官的角度来看,应试者多少有一些傲慢、专横、自以为是。她并不考虑考官的反应,而是将一个双向式的交流变成了一个单方面的演说。过分热衷于给考官留下一个难忘的印象,结果却适得其反。考官很快就结束了这次面试。尽管他完全相信这位应聘者的专业营销能力,却对她是否是一个能与同事轻松共事的人产生了怀疑。

在以上例子中,应试者对面试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公司和公司的战略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融合了自己的经历和职业目标。尽管她热情很高,但她没有考虑到的一点是:过于“卖力”的自我推销,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