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百科全书:时间知识篇(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时间的趣话(2)

对虾因它体大肥硕,又叫“大虾”。它在新鲜时,身躯相当透明,又叫“明虾”。对虾不是成对地生活在一起的,只是在出售时常以一对为单位来计算价格,因此得名。

雌雄对虾平时很少往来,各居一方,生性孤僻。每年秋天,幼虾已经长得同母虾那样肥硕健壮了,雌虾的生殖腺也发育成熟了。这时候,一尾雄虾似乎觉察到异性的存在,于是慢慢地游向雌虾,经过几分钟的打转,追逐,射精以后,完成了交配,彼此就马上分手了。

冬天,日照短了,寒冷的冬季风劲吹,渤海的水温急剧下降,生活环境变得对明虾极为不利。它们群集起来,因水温的关系,就向着温暖的南方海域洄游,这叫季节洄游。

第二年春天,海水温度逐渐回升,那些在黄海南部过冬的对虾,就开始产卵繁殖的活动,进行一次重回故乡的新的洄游。这叫生殖洄游。

3月初,对虾来到山东半岛东南石岛附近海域,大量聚集。4月初,对虾成群结队经过威海、烟台、蓬莱附近海面,向渤海进发,部分转向山东半岛南部、江苏沿海游去,一部分向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游去。

4月底,进入渤海湾的对虾主群,先后到达黄河、海河和辽河等出海口以后,就会散开来,各自去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这里的浅海,水温较高,食料充足,有利于对虾的产卵、繁殖和生长。幼虾长大后,秋天又洄游到黄海南部去越冬。

一年中,对虾要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完成2000多公里的蜜月旅行,真是一个壮举。

螃蟹白天栖居在水边洞穴之中,夜间出来在水草、砾石间觅食,螃蟹一生要蜕几次壳,每换一次,蟹就长大一些,体色从黄到墨绿,披上了“婚妆”。

秋天,在淡水里成熟的螃蟹爬到通海的大河聚集起来,靠着江水的流泻,又爬又游,每天前进10公里左右,它们在旅途只顾埋头赶路,到达河口浅海的时候,雄蟹间为争逐雌蟹而发生一场剧烈的“格斗”,夺取“情侣”。雌雄蟹进行交配,雌蟹便进入浅海中,雌蟹“抱”着卵钻进海底泥沙中,等待卵的孵化。到了第二年春天,卵孵化出来的蟹幼体,外貌像水蚕,同双亲一点儿不像。它们离开雌蟹,在海中发育成长,经过几次蜕皮,最后才变成比绿豆稍大的蟹苗。

蟹苗幼小纤弱,既要遭到大风大浪的摧残,又要遭到许多海洋动物的吞食,虽然数量众多,但真正能长成幼蟹活下来的就不多了。

夏季潮汛到来,蟹苗群集海面,随潮涨溯江而上,潮退时,它们匍匐河底,等待下一次涨潮再继续前进。它们日夜兼程,集体“旅行”,然后解散,各自回到双亲生活过的江湖中去发育生长,又开始了洞穴生活。

螃蟹在河湖中长大,换上“婚妆”,然后去度过一生中最精彩的、奇特有趣的“蜜月旅行”。年年如此,代代相传。

动物的“夏、冬装”一些温带动物的体色,是跟随着季节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它们一年通常要换两次毛:夏毛和冬毛。

鸟类经过紧张的繁殖阶段后,浑身羽毛损耗很多,随即进入自然换羽期。鸟类换羽时,旧羽陆续脱落,长出新羽,其中两翼的换羽很有规律。它从靠近轴羽的第一根翼羽开始,左右翼羽按次序对称地脱换,以保持鸟飞时身体的平衡。在这期间,鸟类就较少飞翔,常藏伏在阴暗的草木丛中,以躲避天敌的袭击。

秋天,鸟类一般开始了自然换羽,旧羽逐渐脱落,长出新羽,厚而浓密,有了冬羽,就好过冬啦。春天,鸟儿再次换毛,换上了薄而稀疏的新羽——“夏装”,准备产蛋繁殖后代。

北极圈附近有种雷鸟,它随季节更换羽衣,同鸟儿一年换两次羽毛不同,是一种适应环境的保护色,成为动物进化和自然选择中的一个典型。

冬天,雷鸟除了头顶和尾羽外侧的黑色外,换上了一套白色的“冬装”,连脚上也穿上了一双白“袜子”。春天乍到,它在白羽的“外套”上绣上棕黄色斑点,唱着悦耳动听的歌,忙着婚配。不久,它又换上树皮色的“夏装”,孵蛋育雏。秋风萧瑟,落叶纷纷的季节,它又穿上暗红色的,上面缀着黑色大斑点的“秋装”。雷鸟在茫茫的苔原带,由于缺少防御能力,常常遭到鸱鸺、狐、狼的追猎,但凭着特异的保护色生存了下来。这是自然选择的一种神奇力量。

在寒冷的冬季,生活在北方的雪鼬、雪兔、银鼠等,换上浓密的冬毛,浑身雪白,同大地覆盖的白皑皑冰雪相适应。而到了春夏间,却换上了稀疏的棕黄色或灰褐色的夏毛。

这些动物的毛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这是由于动物的皮毛中含有多种色素的缘故。冬天来到了,气温很低,食物十分缺乏,加上光照射量的递减,使动物体内新陈代谢起了变化,血液中的养分不够分配到毛的末梢,不能继续变成色素。

动物的毛色变白,羽毛中的色素消失后,里面充满了许多微小的空气泡,太阳光照射时被反射回来,就呈现了白色。

动物羽毛变成白色,是一种拟态,也是适应环境的一种保护色。

我国东北森林里的银鼠,夏天,皮毛是灰褐色的,到了冬天,就换上了白色。这样,它们在雪地上活动,就不容易被野兽发现,变色是为了保护自己。

但是,北极地区的白熊、银狐、白鹰、雪枭等的毛色,几乎终年是雪白的。这可能是白熊等身披“银装”,容易接近和捕食猎物,但重要的是,白色的皮毛团团围住身躯,能把体内发散出来的热能反射回去,减少体温的散发,起了保温的作用。

梅花鹿每年换两次毛。到了秋天,脱掉了“夏装”,换上了新“冬装”,烟灰色的绒毛上,由于白色素减少,使白色的斑点模糊起来,既可抵御寒冷,也可以适应新的环境。春天到来了,梅花鹿脱掉冬天的长毛,换上了一件“夏装”:栗红色的短毛上,由于白色素增多,显露出朵朵白色的梅花斑纹,以便适应夏季需要。

竹子为什么没有年轮

树木在春天到夏天这段时间内,树皮内形成层的细胞快速地增加;秋天到冬天这段时间内,细胞增加减慢。所以,植物在春夏之间成长的部分比较柔软,而且较宽厚;在秋冬之间生长的部分较窄而硬。随着树木一年年的长粗,也就这样形成了年轮。

可是竹子就不同,竹子也能生长许多年,但是它的茎一出地面就不再长粗了,年龄再大,也只能长这么粗。

这是因为竹子是单子叶植物,而一般树木大多是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和双子叶植物有很大的区别,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单子叶植物的茎里没有形成层。

双子叶植物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夹着一层薄薄的形成层。形成层是最活跃的,它每年都会进行细胞分裂,产生新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于是茎干才一年一年粗起来。而单子叶植物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并没有一层活跃的形成层,所以,单子叶植物的茎干只有在开始长出来的时候能够长粗,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会长粗。因此,竹子就无法形成年轮了。

除了竹子以外,小麦、水稻、高粱、玉米等等都是单子叶植物。所以,它们也都没有年轮。

一觉睡了200万年

人们早就知道,自然界有许多生物具有冬眠的本能,它们能在恶劣的环境下酣睡长眠,一旦环境对它们有利,能苏醒如初。有的昆虫,当它们栖息的环境变得十分干燥时,自身会失去水分,改变本来的形状和面貌,缩成一个小球,叫人猜不透它是否还活着;但是,如果你给它一点水,当水渗透入它体内时,它又会慢慢地把身子舒展开来,恢复到变干前的那种形状,然后便开始活动,寻找食物,贪婪地吞食。

已有的观察资料证明,有些小昆虫处于休眠状态可以经历几十年。不过,这还不是最长的记录。人们发现,有些植物的种子,埋在地下几千年之后,竟然还会发芽、生长、开花。

例如,在我国的沈阳、北京、河北等地,都曾找到许多1000多年到2000多年前的古莲子,经过科学家们的精心培植,均已开出了绚丽的花朵。比植物种子具有更长存活能力的是一些单细胞生物,如加拿大科学家就曾在深达1000米的岩盐层里,发现已沉睡了3.2亿年的细菌。

使人更加惊奇的是,有些多细胞的高等生物,居然也很能长期睡眠,令人难以置信。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报道说,他在巴黎郊区,亲眼目睹采石工人从100万年前形成的石灰岩中,开采出了四只活蛤蟆。再有,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个采石场里,有一次,工人们在开凿岩石时,发现在一个石块崩裂而露出的岩石洞中有一只青蛙。它的肤色鲜嫩而有光泽,居然还能动弹几下,过了两天才死去。据研究,这只青蛙可能是在岩石形成之前,就钻入洞中冬眠的。后来,由于某种变动,它被长久地封在岩洞中,感受不到外界气候的变化,便昏昏然睡着了。据测定,大约睡了200万年!

倒计时的由来

1969年7月16日上午9时30分(美国东部时间),美国在肯尼迪宇宙飞行中心发射了“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准备工作在紧张地进行,离发射的时间越来越近,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人们的心情也跟着越来越紧迫,突然从扩音器里传出总指挥下达最后10秒钟的准备发射的口令,同时在控制中心的巨大荧光屏上显示出10、9、8、7、6、5、4、3、2、1,发射!

顿时,发射架下,火光熊熊,浓烟滚滚,随着震天动地的巨响,火箭吐着长长的黄色的火舌徐徐上升……“阿波罗”11号飞船乘坐了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3名宇航员,7月20日,登月舱“鹰”安全降落于月球的静海区域。6小时后,阿姆斯特朗穿着宇宙服跨出了登月舱门,打开了电视摄像机,踉踉跄跄地走下扶梯,人类终于踏上了月球表面!他风趣地说:“这对一个人来说是一小步,而对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接着,奥尔德林也踏上了月面,他们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足迹。他们在月球上做了不少有意义的科学实验,采集了许多月岩样品,还在月面上漫步了两个半小时,于7月22日开始返回地球。

上面说到的这种倒顺序数数和倒顺序显示时间数值的方法,叫做倒数计时,现代火箭、导弹的发射、核装置的起爆等,都是采用这种倒数计时发射程序的。

为什么要倒数计时呢?这是有来历的。自从飞机发明以后,人们想方设法创造更高速度的飞机,同时加快了火箭的研制。1926年,世界第一枚液体火箭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奥本市郊试飞成功。不久,德国出版了一本《宇宙飞船航行》杂志,第一期封面上面有一艘绕地球运行的飞船,并题名“一个半小时就绕地球一周!”德国的乌发电影公司拍摄了第一部太空科幻故事片——《月宫少女》,聘请火箭专家奥伯特担任技术顾问,制造火箭提供拍摄电影,导演弗里兹·朗格为加强影片的戏剧效果,在火箭发射镜头中设计了倒数计时发射程序即10、9……3、2、1,发射!

这种发射程序引起了火箭专家们的兴趣,经研究它倒是很适合火箭发射程序的,而且很科学。它简单、清楚、准确、使人思想集中,产生紧迫感。因此,倒数计时程序就被广泛采用了。

失踪了的时间

麦哲伦和他的继承者用了近3年的时间,历尽艰难,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当他们踏上西班牙的海岸正欢欣鼓舞的时候,却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航海日记上明明写着这一天是1522年9月6日,而在西班牙的日历上却是1522年9月7日。

这是怎么回事呢?是时间失踪了吗?大家都搞不清楚。人们责备船员说:“你们被惊涛骇浪打懵了,连日子都搞错了。”

日子少掉一天倒不打紧,可是对于信教的人来说,却成了大罪过。神父责怪水手们:“你们记错了日子,过错了节日,在应该吃斋的日子里开了荤。”但水手们知道,每度过一天,航海日记总是记录着这一天的大事,照理是不会错的,真是有苦无处说。没办法,他们只好到教堂里去忏悔,求上帝宽恕。他们白白受了委屈,到死也没法弄清楚这一天是怎样失踪了的。

与此同时,美洲大陆航线开辟以后,欧洲人纷纷来到北美洲,他们从大西洋海岸向西逐步迁移到了太平洋海边。18世纪末俄国人也从亚洲越过了白令海峡,来到北美洲。他们住在一起,相互熟悉了,经常发生昨天和今天的争执,英国人、法国人说,“今天是星期天”,而俄国人却断然说,那是“昨天”,“今天”应该是星期一。英、法两国人正在迎接除夕,俄国人在过元旦了。

这两个关于时间失踪的谜被传开了,19世纪末,俄国贝加尔湖附近伊尔库次克邮政局的基英费耶夫知道后,准备揭开它的奥秘。

他在地球仪上记着世界主要城市的地方时间,然后把台灯当作太阳,把伊尔库次克对准“太阳’。这时候,伊尔库次克应该是正午;而纽约正位于地球相对面上,应该是子夜;芝加哥在纽约西面,相隔经度150°,应该是晚上11点钟。

基英费耶夫拨弄着地球仪,左旋右转,想着,想着,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他就发出一份电报:“美国、芝加哥邮政局长,盼告知收到来电的日期、时间,回电费已付。伊尔库次克邮电局基英费耶夫。”

这份电报是伊尔库次克当地时间9月1日早晨7点钟发出的。当天,芝加哥的回电来了,“8月31日9时28分接来电。”

哪有这样的事!?在美国是“昨天”,回电居然是“预先”发来的!

日子丢掉了一天,这个时间失踪的秘密在哪里?原来,地球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太阳东升西落。麦哲伦一行向西环球航行时,每天都在追赶下山的太阳,因此,晚上总是来得迟一些。他们用了1024天绕地球一周,丢了一天,如果按平均分配,每天不过延长了一分多钟,是不容易觉察出来的。反过来,人们如果向东绕地球航行一周后,日子就会多出一天。

俄国人和英国人、法国人争执不休的一日之差,原因也在这里。

同麦哲伦环球航行一周不同的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由东向西来到了北美洲,俄国人却由西向东来到了北美洲,他们共同完成了另一次环球航行。

神奇的国际日期变更线

亚洲东部的楚克奇半岛、太平洋的岛国斐济、汤加和新西兰等,是世界最早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人们最先庆贺元旦。全世界最后过元旦的是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人,当他们刚迎接元旦的时候,斐济等国开始过1月2日了,正好相差一天一夜。

斐济的塔佛乌尼岛的中心城镇怀耶沃,日界线正好穿过。英国人统治时期,基督教规不许商店在星期天营业,要人们到教堂做礼拜。镇上有个商人叫瓦尼亚,他的商店正好为日界线所通过。他特地开了个后门。平时在前门营业;轮到星期天,他就在后门营业。因为后门已经是星期一了。这样重复下去,他始终可以避开星期日禁止营业的规定。

汤加的首都努库阿洛法,它在旅游广告上自诩为“世界上最先升起太阳的地方”。城中有豪华的旅馆叫“日界线饭店”,以此招徕游客。其实,努库阿洛法位于西经175°20′,应属于西1区,也可称为“世界上最西的首都”。为了避免日界线把国家分割开,这才把它划进东12区。

西萨摩亚首都阿皮亚,位于西经171°41′,原属西11区,调整后的日界线移到了阿皮亚的西侧。可以说它是最后看到太阳沉入地平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