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尚书》文学论
更新时间:2025-04-28 13:16:57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从文学发展史上看,《尚书》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第一部初具诗性品格和文学内涵的文化典籍,堪称我国古典文学的最早发端。本书分渊源论、艺术论、叙事论、修辞论、影响论等五个部分,意图在中西融贯的学术视野下,系统全面地挖掘、评价《尚书》的文学内涵和文学价值,这既有利于我们对早期中国古典文学发生发展过程的全面认识,也有利于我们对早期民族文化经典《尚书》文学特征的全面理解。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1-07-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尚书》文学论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后记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尚书体”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第一节 《尚书》与“尚书体”
- 第五章 影响论:“尚书体”与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
- 第三节 “诗”与“书”:《尚书》修辞与《诗》《书》关系
- 第二节 “祝”与“史”:《尚书》修辞的主体考察
- 第一节 “辞”与“颂”:《尚书》修辞之源
- 第四章 修辞论:原始礼乐活动与《尚书》语言表述的雅化
- 第三节 《尚书》叙事的阐释与解读
最新上架
- 会员
中唐诗僧研究
本书对中唐诗僧和僧诗进行了系统研究,中唐诗僧和僧诗既是佛禅文化的表征,又是中唐文学不可缺少一部分。它的存在是唐代佛教兴盛、诗歌繁荣相互影响的结果。中唐诗僧有着亦僧亦士的双重人格,其诗以其独特的文学品格对唐诗的繁荣起着重要作用。本书从总体上把握中唐诗僧和僧诗的共通特征,并划分为通俗派和清雅派。重点研究了寒山、拾得身世及唐末宋代,寒山在士林、缁流被广泛传播。对皎然等中唐清雅派的代表人物的出身、学识、思文学18.6万字 - 会员
儿童文学:讲述主体与对象主体
1980-2010年代是中国儿窗文学迅速成长和发展的30年,这一时期儿童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丰富和成熟,并在创作上发生了巨大的观念性转变。本书对儿童文学童年叙事的考察放在了1980-2010年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以儿童文学童年叙事的不同发展阶段为线索,以不同阶段作家的精神视野和作家对儿童主体的建构以及对文学对话关系的建构为中心,从历史、文化和美学等角度考察和审视了1980年代前期、19文学13.7万字 - 会员
当代中国敦煌学研究(1949—2019)
本书分四个阶段回顾了中国敦煌学研究发展的历程。第一阶段以1930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即1909年至1930年为第一个时期,这是敦煌学兴起的时期。1931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第二个时期,其特点是我国学者所接触的敦煌文献大为增多,研究领域也逐步扩大。第二个阶段(1949年至1978年)则以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划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研究的重心在大陆,后一时期研究重心转移到了港台地文学48.2万字 - 会员
中华文学史料(第四辑)
“中华文学史料”对中华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为促进中国古代文学史料学与地域文学文献的研究,增进会员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友谊,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分会2017年年会暨中原文学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10月6日至8日在河南郑州召开。会议由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主办,由郑州大学文学院承办。会议主要议题有中国古代文学史料学学科理论与方法,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名著史料研究,大数据时文学22万字 - 会员
从民族主义走向世界主义:多维视野下的叶芝研究
人们都熟悉叶芝感人肺腑的情诗《当你年老时》,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叶芝初次为中国人所知时,他是爱尔兰民族文艺复兴运动的一员,并深深影响了中国现代的戏剧运动和诗歌创作。多面的叶芝需要多维度的视野去考察,本书从后殖民文化理论、后殖民翻译理论、后殖民生态批评、后殖民女性主义、东方主义、世界主义及比较文学等多维视野对叶芝的诗歌、戏剧和文论进行阐释和研究,呈现给读者集诗人、戏剧家和文化民族主义斗士为一身的叶芝文学17.8万字 - 会员
中国后殖民批评的反对派研究
对中国后殖民批评的研究绝大多数是站在反对和批判的立场上进行的,而这些立场本身却较少被反思与相对化。本书结合中国后殖民批评的具体事件和议题梳理论争多方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观点,探讨了反对方指责中国后殖民批评的民族主义问题、二元对立问题、政治经济学问题和知识分子伦理问题等。本书以“现代性”问题是贯穿本书一系列议题的红线,在研究中力图超越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中国/西方,传统/现代”的二元模式,在对中国后殖民问文学18.5万字 - 会员
南中国海研究文录:近代文学的连通地气与吸纳西风
本书系杨义教授在澳门大学主持的“南中国海历史文化研究”课题的阶段成果,论题涉及西学东渐、天主教及新教传教士来华、19世纪华南地区的中英文报刊、20世纪上半叶的民族主义等。三位作者以具体而微的人物个体、文本个案或典型事件为聚焦点,借助报刊、档案等原始史料或代表性文学作品之分析,试图从一个较长的历史脉络中考察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相遇与碰撞。从天主教及新教传教士来华,到印刷出版业的新变以及西学、新学读物在文学24.7万字 - 会员
冯积岐创作论
冯积岐是陕西第三代作家中的领军人物,本书以冯积岐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传记研究、创作心理学、主题学、叙事学、女性批评、影响硏究与平行研究等维度,全面、深入地分析和阐释了冯积岐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质,呈现了冯积岐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文学14.1万字 - 会员
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增订版)
本书从“报刊”及“出版”的角度,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涉及现代中国文学的生产机制及传播方式——以1890年代至1930年代的报章为中心;晚清:报刊研究的视野及策略;文学史视野中的“报刊研究”——近二十年北大中文系有关“大众传媒”的;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类型特征;作为“北京文学地图”的张恨水小说;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等。文学22.6万字